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是推動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目前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鏈“制儲輸用”各環節仍面臨較多的技術瓶頸,“十四五”時期氫能領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十五五”規劃建議加強綠氫制輸儲用一體化發展布局,在政策引導和市場發展下,預計行業或迎來快速發展期。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明確提出,“因地制宜引導多元應用,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的能源消費轉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發展”。 2024年《中華??共和國能源法》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目前,已有各省市相繼出臺了較多關于氫能行業的規劃及鼓勵政策,推動氫能行業發展。 “十四五”時期氫能行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行業支持補貼政策較多,用氫成本不斷下降,應用場景多元化。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價格競爭升級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氫國。2021-2025年氫能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氫氣產能持續增長,商品氫充裝量穩步提升,五年復合增長率為21.85%,氫氣的生產工藝來看,電解水制氫工藝占比仍較低,但綠氫項目規劃較多,且已有較多國家級示范項目落地,根據國家能源局及行業機構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建成綠氫產能約12.3萬噸/年。國家電投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遠景內蒙古赤峰 152 萬噸零碳氫氨項目、新疆庫車、寧夏寧東等規模化綠氫項目等多個綠氫項目接連投產,為國內氫能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需求增速不及供應,價格競爭升級,氫氣價格逐步下降。

行業支持補貼政策較多,推進氫能市場發展
隨著《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的深化推進,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相關的氫能發展規劃及補貼政策,輔助氫能行業快速發展,形成“1+N”政策體系,氫能行業也在各種鼓勵支持政策下取得良好進展,加氫站建設及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數量穩步提升,目前我國加氫站建成數量超540座,較2020年增加422座;燃料電池推廣總量在2.57萬輛,較2020年增加1.83萬輛,增幅247%,但距離規劃的5萬輛推廣目標仍相差甚遠。“十五五”規劃中,各省市關于加氫站及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的相關規劃及補貼政策仍較多,預計行業推廣普及量穩步增長。

用氫成本不斷下降,加快氫能在相關行業應用替代
隨著氫能行業不斷擴張,氫能行業相關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用氫成本不斷下降,加氫站建設在補貼政策下,成本下降,電解槽隨著容量從1000Nm3/h向3000Nm3/h升級,購置成本下降,氫價不斷下調,綠氫成本下降,至2025年10月中國商品氫均價跌至2.46元/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0.99元/立方米,降幅28.7%,氫能逐步“平價”化,加快綠氫在相關行業應用替代。
應用場景多元化,推進氫能市場化程度
氫能交通是目前落地相對成熟的應用領域,交通領域中,目前推廣最多的為重卡,客車、船舶及無人機尚未大范圍推廣應用,但也側面說明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正在走向多元化。氫能交通工具的通行范圍,始終受限于加氫站的覆蓋邊界,目前加氫站的建設數量雖穩步增長,但總數仍然偏少,且面臨建設成本高、運營效率低、氫氣儲運技術有待突破等問題。隨著氫能場景多元化普及,氫能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雖然“十四五”時期氫能行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但行業仍存在諸多技術難題需攻克。“十四五”時期氫能行業政策制定逐步清晰、市場發展格局從無到有、基礎設施建設從示范逐步走向規模化,但氫能行業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市場化程度較低,行業過于依賴政策補貼,氫能投資的長周期特性與資本市場短期回報訴求之間存在沖突,氫能企業多面臨虧損,產業鏈制氫、儲氫、加氫各環節仍存在較多的技術難點需要突破。
預計 “十五五”時期,氫能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建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氫能作為推動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在良好的政策支持及市場發展下,預計各地行業規劃與補貼政策繼續深化,產業鏈協調意識增強,推動產業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集成”升級,制氫成本繼續下降,儲運材料不斷創新,儲運技術實現突破,重卡、船舶、無人機等行業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在能源領域“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繼續探索,在工業領域合成氨、甲醇等逐步推廣綠氫替代,推動行業向節能降碳、優化能源結構深化發展,行業或迎來快速發展期。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