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儲能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5前三季度新增儲能相關企業7.73萬家,同比增長18.37%,截至目前,國內儲能相關企業累計數量已超過38萬家,數量驚人。在這股熱潮中,五糧液、富士康、沃爾沃及大眾等非新能源領域的巨頭強勢涌入賽道,掀起一波“跨界”熱潮。
千億巨頭涌入,跨界儲能成“新風潮”
傳統酒企跨界新能源的意愿尤為強烈。五糧液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始于2023年,4月份成立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進軍新能源領域;同年8月與中國石油合資成立中新能源公司,重點布局光伏、儲能、氫能等業務。2025年2月,攜手隆基綠能布局光伏設備制造業務;10月份五糧液產業園儲能電站項目計劃招標,擬建設10MW/20MWh電化學儲能系統。

無獨有偶,茅臺通過旗下基金投資鋰電與固態電池,并與寧德時代合作探索廠區“光伏+儲能”的應用;瀘州老窖也通過旗下資本參與設立20億元的基金,聚焦新能源資產投資。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投資基金到實體項目,頭部酒企正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將新能源確定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賽道。
制造業巨頭富士康也在積極布局儲能賽道。2017年其母公司鴻海集團投資寧德時代,共研固態電池技術;2022年計劃在印尼布局儲能與換電系統業務、在臺灣建設電池工廠等。2025年10月,富士康正式推出包括AIO-261/522kWh、組串分布式-4320kWh在內的多款儲能產品,并明確將在明年重點開發如AIO-488kWh、集裝箱6250kWh、“能量巨獸”-9370 kWh等新品,加速儲能領域布局。

車企入局儲能領域已成順勢而為的選擇。在特斯拉、比亞迪等先行者的引領下,更多車企正積極拓展這一賽道。近期沃爾沃集團旗下Volvo Energy推出PU2000儲能系統,容量達2000kWh,采用鋰離子電芯與液冷技術,規格為20英尺集裝箱設計、出廠即用。與此同時,大眾集團也宣布其在德國首個20MW/40MWh大型儲能項目將于2025年12月投運,項目由大眾旗下Elli品牌負責設計與運營,電池核心產品及系統集成由大眾電池子公司PowerCo提供。
跨界動因:政策、市場、技術三重驅動
巨頭紛紛跨界儲能的背后,是政策紅利與市場前景的雙重作用。截至2025年9月,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已突破1億千瓦,較“十三五”末猛增超30倍;2025年全球儲能市場新增裝機預計突破220GWh。
伴隨國內市場快速崛起,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速度也不斷提升。有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企業新增海外訂單達到163GWh,同比增長246%。歐美市場持續領跑的同時,中東、非洲等新興區域快速崛起,這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吸引力。其次,面對主業增長持續放緩,儲能這一萬億級新賽道,成為眾多巨頭轉型升級的共同選擇。跨界不僅是為了搶占新能源戰略高地,也是尋找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的內在需要。
同時,技術“同源性”也是諸多企業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車企在電池管理、熱控制與系統集成方面的技術積累可應用于儲能系統;制造企業在規模化生產、成本控制與供應鏈管理上的經驗,同樣是儲能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避免同質化競爭,企業如何跨越重重困局
跨界儲能之路并非坦途,行業當前正面臨多重挑戰。首先,供應鏈的穩定成為首要難題,當前,碳酸鋰價格持續震蕩,儲能電芯“一芯難求”,交貨周期從30天延長至75天。數據顯示,超38%中小企業因電芯短缺被迫減產,超15%的企業陷入停產。除非企業自產電芯,否則供應問題難以解決,而新建產能周期長、市場機會轉瞬即逝,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成為跨界企業的考驗。
技術門檻同樣不容小覷。儲能并非簡單組裝,涉及電化學、電力電子、系統集成等多領域技術,需長期積累。新入局者缺乏項目經驗,產品可靠性與安全性面臨考驗。此外,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同質化嚴重,新玩家需在巨頭林立中尋找差異化定位。
盡管挑戰重重,跨界企業仍可采取多維度策略實現破局。一方面,應聚焦技術創新與規模化優勢,在儲能細分領域構建技術壁壘,通過精益生產降低成本,并積極拓展“儲能+”綜合解決方案,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與上下游企業戰略合作,保障關鍵材料供應;借助數字化工具提升運營效率,并針對特定場景開發定制化產品,從而跳出同質化競爭困局,在熱浪潮頭中保證自身的發展優勢。
儲能賽道雖熱,卻非坦途。跨界者唯有將自身資金、制造、產品優勢與儲能行業特點深度融合,打造真正具備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才能在這場變革中站穩腳跟。跨界的企業也應當理性評估自身優勢,選擇最適合的切入路徑,方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