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市場化交易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成果之一,其本質是在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統籌下,通過構建規范化、競爭性的市場機制,推動發電側與用電側主體自主協商電力電量交易,最終實現供需動態平衡與資源優化配置的制度安排。這一機制突破了傳統計劃分配模式,以市場信號引導電力生產與消費,正深刻重塑著電力系統的運行邏輯。

1.多元主體協同:電力市場的生態圖譜
電力市場的高效運轉依賴多類主體的深度參與,主要包括以下四類核心參與者:
(一)發電企業
作為電力生產端核心供給方,涵蓋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等各類電源類型電廠,負責通過市場化方式向市場提供電力商品。
(二)電網企業
電網企業負責為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提供輸配電服務,并按國家政策收取輸配電費用。在售電側,電網企業仍保留部分售電業務,承擔代理居民用電及暫未直接參與市場的工商業電力用戶購電職責。
此外,電力市場化交易過程中,電力調度職責也由電網企業承擔。電力調度是電力交易實施的關鍵環節,主要負責根據市場供需與安全約束制定交易計劃,實時調控電網運行狀態以確保交易準確執行。同時向交易機構提供備用容量、電網結構等關鍵數據,輔助交易計劃的安全校核與優化計算。在發生負荷突變或設備故障時,調度機構可通過調整發電計劃和電網結構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三)電力交易機構
電力交易機構是市場的“組織者”,為交易主體提供公開、透明、高效的交易平臺。北京、廣州兩個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和各省(區、市)電力交易中心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電力交易體系。他們負責市場運營,組織各類交易,提供結算依據,發布市場信息,并協助監管機構監督市場運行。
(四)電力用戶
按交易模式分為三類:
批發交易用戶:直接與發電企業開展電力交易的用戶;
零售交易用戶:通過自主選擇售電公司并簽訂購售電合同,從零售市場購電的用戶;
電網代理購電用戶:暫未直接參與市場的工商業用戶,由電網企業代理從市場購電。
2.分層分類的交易體系:中長期與現貨的雙軌互補
我國電力交易市場按交易范圍劃分可分為省內交易和跨省跨區交易兩大類,每一類都包含了中長期和現貨兩種主要的電力交易模式。對于電力用戶側而言,主要是參與的是“中長期 + 現貨”的雙軌模式。

電力中長期交易
中長期交易主要是指符合準入條件的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和獨立的輔助服務提供商等市場交易主體,通過雙邊協商、集中競價等市場化方式,開展的多年、年、季、月、周等日以上的電力交易。在電力中長期交易中,用戶會簽訂一份較長期限(數月到數年)的合同,能夠為市場參與者提供相對穩定的價格和電量預期,幫助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提前規劃生產和用電計劃,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

電力現貨交易
電力現貨交易指在電力市場中,買賣雙方針對當前或近期的電力供應和需求進行的實時交易。
(1)日前現貨交易是在實際用電日前一天進行的電力交易市場。它主要根據對第二天系統負荷需求的預測、發電機組的可用容量、輸電線路的傳輸能力等信息來組織交易。
(2)日內現貨交易是介于日前現貨市場和實時現貨市場之間,是決定運行日未來數小時調度機組組合狀態和發電計劃的電能量市場,主要用于對日前現貨市場交易結果進行調整。例如,發電企業增加發電容量或者售電公司代表的用戶想減少購電電量,就可以在日內現貨市場發布信息,找其他有相反需求的人進行交易。
(3)實時現貨交易是在接近實時用電時刻進行的電力交易。由于電力的生產和消費必須實時平衡,而電力系統中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如發電機組故障、負荷的突然變化等,實時現貨市場就起到了快速調整電力平衡的關鍵作用。
3.靈活多樣的交易方式:價格與資源匹配的關鍵
市場通過多樣化交易機制實現價格發現與資源匹配,核心方式包括:

集中競價:是一種 “多對多” 的集中撮合模式 ,在規定的時間內,所有符合資格的買方和賣方集中申報需求量、供給量及價格 。交易中心按照 “價格優先、時間優先” 等規則進行統一撮合,確定成交價格和電量 。所有成交主體均按此價格結算,體現了市場的公允性 。
掛牌交易:是一種“一對多”的邀約模式 ,由一方(通常是賣方或買方)在交易平臺掛出包含電量、價格、交割時間等信息的交易單,其他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可根據掛牌信息選擇是否應單,雙方無需提前溝通,依托平臺完成匹配。如果存在多個應單方,可能根據申報順序或電量分配規則確定成交對象 。
雙邊協商:是一種一對一或多對多的自主談判模式 ,就像一場專屬的商務洽談 。在這種交易方式中,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或售電公司)直接接觸,通過私下溝通確定交易電量、價格、履約期限等核心條款 。雙方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靈活地協商交易細節,達成個性化的交易協議 。
4.智能系統賦能: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實踐突圍
隨著新能源發電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電力現貨交易的規模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市場主體正面臨多重轉型挑戰:多元參與者交織形成復雜決策場景,海量市場數據亟待高效挖掘,電價高頻波動顯著加劇經營風險……,傳統管理模式已難以適配新環境下的精細化運營需求。在此背景下,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化能源運營體系,成為行業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路徑。

針對上述痛點,弘正儲能推出“電力交易輔助決策系統”,以“數據+智能”為雙引擎,聚焦數據分析、策略優化與設備穩定運行三大核心環節,通過“決策-執行-保障”閉環架構,為市場主體提供覆蓋全流程的電力交易解決方案。



弘正儲電力交易輔助決策系統深度嵌入中長期與現貨市場多場景,圍繞策略“生成-跟蹤-優化”全鏈路發力:一方面,基于價格預測模型與市場規則解析,自動生成日前申報策略,并動態追蹤政策與市場環境變化,持續迭代算法模型以確保策略適配性;另一方面,依托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綜合供需關系、價格趨勢等關鍵變量,智能輸出現貨競價最優策略,支持多市場協同優化,助力發電側提升收益、用電側降低用能成本。
結語

電力市場化交易不僅是電力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更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抓手。一方面,它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清潔能源高效消納,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為“雙碳”目標落地提供支撐;另一方面,通過供需動態匹配減少能源浪費,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效率,實現電力資源最大化利用。從長遠看,這一機制正推動電力系統向更具彈性、效率與包容性的現代形態演進,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