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位于內蒙古赤峰的零碳氫能產業園迎來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時刻——由遠景能源打造的全球最大AI電力系統正式發布。這套系統以2GW純新能源裝機規模、100%綠電直連為顯著特征,它為當地綠色氫氨醇生產提供穩定綠電,也讓這座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過一半、正打造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的城市,多了一座面向未來的新型電力基礎設施。
“這里不僅誕生了全球最大新石油基地、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系統,”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表示,更重要的是,遠景赤峰零碳氫能產業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模型訓練場景,是AI電力系統模型訓練的最強基座,“這里將孕育全球最領先的物理人工智能和AI電力系統。

在全球最大AI電力系統里回答一個長期問題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新電網產品平臺總裁黃志勇表示,這次推出AI電力系統,并不是為當前項目做一套高級配置,而是在用工程實踐回答一個更長期的問題:當新能源比例越來越高、系統越來越復雜的時候,誰來接過電網的“方向盤”?
他表示,遠景AI電力系統的首創性不只停留在規模和數據層面,全球范圍內已經有不少“能源互聯網”的探討和示范,但赤峰項目真正把雙高比例(即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的現實挑戰擺在了AI面前——風光電量大規模接入、氣象條件快速變化、數以萬計的電力電子設備分布在廣袤荒野,靠人工經驗盯盤和傳統規則調度,已經難以應對這樣一個動態網絡。“我們是在實踐中意識到,雙高比例新型電力系統確實需要人工智能,人已經無法面對這么海量、這么分布式的設備和數據。”在他眼中,這套AI電力系統更像是下一代電力系統的“訓練場”:在這里,AI不再是附著在某個設備上的算法工具,而是作為系統大腦,參與從規劃到調度,再到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決策。

從“輔助工具”到“智慧大腦”:AI接管電網的復雜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AI電力系統,赤峰項目背后最核心的“新”,這集中體現在兩大模型的協同上——“遠景天機”氣象大模型和“遠景天樞”能源大模型。前者用物理+數據的雙輪驅動,重塑風光預測的精度和時空分辨率,在分鐘級時間尺度和卓越的空間尺度上刻畫天氣演變和功率變化,為系統提供“看得見未來幾分鐘和未來幾天”的視角;后者則把規劃、調度、運營等環節串聯起來,通過規劃智能體、調度智能體、運營智能體,讓電力系統第一次有機會在統一的大模型框架下實現端到端的智能閉環。
支撐這樣一個系統的,是遠景過去18年在新能源產業中的持續深耕。從風機、儲能、電力電子設備的自研,到零碳產業園、離網場景、弱網并網場景的工程實踐,再到遍布全球的風電場、光伏電站和儲能電站,遠景積累了業內少有的、跨設備、跨場景、跨區域的高質量數據資產。基于這些數據,團隊引入一系列前沿AI技術,把電力系統的物理機理與數據優勢結合起來,探索 “物理人工智能”。在談到這段探索時,黃志勇提到,在布局大模型之前,遠景做足了功課,最后發現能源這一高度依賴物理約束的垂直行業,必須在算法上走出自己的路。“在這個垂類里,我們在人工智能和物理AI上的投入,是領先同行很多年的。”他表示,正是場景、數據、算法和工程實踐四重優勢疊加,讓遠景對AI電力系統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前景有足夠信心。


“AI是否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黃志勇的回答是:AI被引入,不是為了增加復雜性。“我們用AI是應對復雜性的問題,而不是給系統疊加復雜性。”在系統架構層面,這套AI電力系統采用“云、站、邊”三端協同的方式運行:云端負責大模型訓練和全局優化,站端側重場站級別綜合決策,邊端則保留傳統的PPC控制和本地保護邏輯。一旦云端或者站端出現異常,邊端控制可以隨時接管,把系統退回到安全工作模式;同時,整個系統始終保留一套“全手動”的備份控制路徑,確保在任何極端情況下仍能守住安全底線。在他看來,這種漸進式引入AI、預留安全退路的思路,也將成為未來行業在落地AI電力系統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從赤峰出發,AI電力系統走向更多場景
從赤峰出發,AI電力系統的故事顯然不會止步于一座零碳氫氨工廠。這套系統將很快被復制到更多混合電站、綠電直連項目和零碳園區場景中,為高耗能的行業提供更經濟、更可靠、更綠色的電力解決方案。隨著場景不斷豐富、規模持續放大,“云端大腦”將通過源源不斷的訓練數據持續進化,AI電力系統也將從“優秀的調度助手”,走向“真正的電網中熟練的司機”。
在黃志勇看來,中國企業在風光儲等領域已經具備絕對競爭力,擁有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最復雜的工程實踐,而赤峰這套全球最大的AI電力系統,正在為這一判斷提供一個鮮活、可感的注腳——在新型電力系統的長跑中,AI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加分項”,而正在成為每一座綠色電網必須補上的“基礎課”。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