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北京風能展上,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與全球風電產業鏈領袖、行業精英及科研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攜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主題展開深度對話,全面展示了其在風電全產業鏈的前瞻布局與硬核創新。
本次盛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風電產業的未來圖景。它揭示了哪些前沿趨勢,又為行業的躍升指明了哪些新路徑?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于舞臺中央,一同聆聽“運達強音”帶來的深刻洞察與未來展望。

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董事長陳棋
“中國風電的全球角色,正從‘供應鏈伙伴’升維為‘系統解決方案的共建者’。”
在“構建韌性產業鏈”圓桌對話中,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董事長陳棋指出,面對全球氣候治理與能源安全雙重挑戰,中國風電產業需實現三重躍升:在戰略層面,風電應從“綠色選項”升級為“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石”,通過構網型技術、風光儲氫協同支撐新型電力系統重構;在產業層面,需從“設備出口”轉向“能力輸出”,以本地化研發、制造與標準共建深化國際合作,如運達在巴西、中亞等地落地的“技術+服務+運營”一體化項目;在生態層面,應推動“風電+”模式創新,通過風氫聯動、海洋融合等場景拓展,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價值鏈。他強調,中國風電企業必須摒棄低價競爭,以技術協同、標準互認與產業鏈融合,與全球伙伴共同打造安全、韌性且包容的能源未來。

運達能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魏敏
“中國風電的出海之路,必須從‘價格競爭’走向‘價值共創’,與全球伙伴共同定義風電的未來。”
全球能源轉型為中國風電供應鏈帶來巨大機遇,但也面臨地緣政治與本土化挑戰。針對歐洲市場,建議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從友好國家切入,同時推動差異化產品與國際認證;針對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可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出海”實現深度綁定,如運達在巴西以“投資+裝備+運營”模式快速落地研發與制造基地。運達強調,中國企業需摒棄低價競爭,以全生命周期價值、本地化融合與行業“競合生態”提升全球競爭力,攜手歐洲供應商從供應鏈合作升級為全球價值鏈共創,推動風電公平惠及世界。

為全球客戶創造最優價值,運達海外10MW級陸上風電機組正式發布
面對全球風電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運達發布的海外10MW級陸上風電機組平臺,展現出從單機性能到系統價值的全面能力跨越。該平臺通過超長碳纖維葉片、混凝土高塔架及智能化控制系統,在發電效率、可靠性與環境適應性上實現系統優化。同時,吊裝工藝改進與預制化設計顯著提升施工效率,AI賦能運維實現從“被動維修”到“主動預警”的轉型。運達以技術出海與生態共建為核心,為全球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優的解決方案,推動中國風電邁向“價值出海”新階段。

“以科技驅動構建產業聯盟,是我們共繪深遠海風電新篇章的唯一路徑。”
面對深遠海環境復雜性、機組大型化及經濟性等多重挑戰,任何單一技術突破都難以支撐規模化開發,亟需通過推動高性價比浮體構型、輕量化系泊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發,并聯合設計、施工、輸電等產業鏈伙伴,共同構建專用裝備體系與協同標準,旨在通過科技驅動與聯盟協作,系統性降低漂浮式風電成本,加速實現深遠海風電平價化開發。

“讓每一縷風,都吹向可持續的未來。”
風電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升維”——它已不再僅僅是傳統能源的替代選擇,而是正在成為支撐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這一轉變重新定義了能源價值的三個維度:在社會層面,風電通過創造就業、改善能源可及性,正在重塑能源與民生的關系;在環境層面,作為最具規模化潛力的“移動碳減排站”,它持續為全球零碳目標注入強勁動力;在產業層面,風電更推動著材料科學、智能控制等領域的集群式技術創新。我們將以ESG理念全面賦能產業發展,通過將環境責任、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入企業戰略,攜手各界伙伴,共同將風電產業打造為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數字化正將風電場從‘被動運維’的負擔,轉變為‘主動預警’的資產。”
面對早期風場缺乏有效預警手段、事后維修導致發電量損失與安全隱患等行業痛點,核心在于實現對關鍵結構損傷的精準預測與健康狀態的實時掌握,從而轉向預防性維護與機會維修,當前老舊風場改造面臨軟硬件新增帶來的高成本挑戰。為此,運達正致力于通過先進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以更經濟的投入提升預警能力,精準預測關鍵結構損傷,在故障發生前及時維護,最終系統性降低運維成本,保障資產安全與發電收益。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