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技術的迭代進程中,效率每提升零點一個百分點,背后都凝聚著無數創新與突破。近期,“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CPVT)”測試報告顯示,一道新能自主研發的DBC電池效率達到27.77%,開路電壓提升至745.7mV,再次刷新自有紀錄。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其在電池結構與工藝制備上的持續創新,更為光伏產業提供了兼具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潛力的全新解法。

什么是DBC?
一道新能的“全新答案”
在光伏行業,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和 BC(背接觸電池)是兩大熱門電池技術。TOPCon電池通過在硅片背面設計和制備超薄的SiOx/Poly-Si鈍化接觸層,可以顯著降低表面復合,提高電池開路電壓和效率,其優勢在于“高效率+量產成熟”。而BC電池則是將正負電極移到電池背面,正面沒有柵線遮擋,受光面積增加,外觀簡潔美觀,優勢在于“高功率+設計友好”。
一道新能敏銳捕捉到兩者的互補性,融合二者優勢,創新推出 DBC(DAS Back Contact)電池。這一技術不僅繼承了TOPCon的SiOx/Poly-Si完美鈍化接觸層及低設備成本的基因,還兼具BC的外觀與高電流的優勢,開辟了TOPCon+BC的全新的技術路徑,DBC 技術從 1.0 進階至 3.0 Plus,深刻展現出一道新能自主創新的強勁節奏與高效步伐。
N型加持
TOPCon X BC的“強強聯合”
一道新能DBC 3.0 Plus基于TOPCon 5.0平臺,在N區與P區均使用SiOx/Poly-Si鈍化接觸結構,通過新結構、新機制、新工藝、新材料、新原理的硬核技術,在效率和可靠性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實現了高效鈍化+低成本制備的平衡。目前,一道新能在TOPCon 與 BC領域擁有60余項專利,牽頭起草10余項標準,并聯合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與浙江省“尖兵領雁”攻關項目,這些成果為 27.77% 的效率奠定核心基礎。

五大“提效法寶”
解鎖 27.77% 高效新速度
在DBC技術的研發過程中,一道新能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突破,這些突破共同推動了TOPCon與BC結構的深度融合:
1. 高精度激光圖形化技術:通過超短脈寬紫外皮秒激光,精確控制激光的能量和掃描路徑,可實現微米級甚至納米級P/N區的精細加工,在電池表面實現更細密的電極柵線,減少電流傳輸過程中的損耗,提高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2. 嵌入式二極管自優化抗熱斑設計:通過在電池內部嵌入二極管,實現了對熱斑區域的實時監測和電流分流。當某個區域出現熱斑時,二極管會自動導通,將多余電流分流至其他區域,從而避免了局部過熱和性能衰減。
3. 高效全面積P/N區混合鈍化技術:通過在電池表面構建復合鈍化膜層,實現了對P區和N區的全面鈍化。復合鈍化膜層由多種材料組成,具有優異的化學穩定性和鈍化性能,能夠有效減少表面復合損失。
4. 0BB金屬互聯技術:通過無主柵設計,減少銀漿的使用量。同時優化金屬互聯結構,實現材料與電池結構的精密適配,保證了電池的電氣連接性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電池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5. 黑硅絨面陷光技術:通過在電池表面形成黑硅絨面結構,增加表面的粗糙度和光陷阱效應,使得更多光線能夠在電池內部多次反射和吸收,從而提高光吸收效率。同時,黑硅絨面結構有效增強電池的抗UVID能力,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這五大“法寶”,讓DBC不僅在實驗室層面實現效率突破,更具備規模化與可靠性優勢。
不止電池
組件更要滿分輸出
優秀的電池,還需要在組件端釋放全部潛能。
在DBC組件設計中,一道新能采用隱形鋪設+無損匯流工藝,避免正面遮擋和電流損失,確保每一份光照都能轉化為電力,使組件效率突破24.8%;通過均勻熱場控制焊接,有效降低焊接應力,進一步提升組件的長期可靠性。與此同時,DBC組件具備優異的抗熱斑性能,與電池端的優化設計相輔相成,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輸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弱光響應系數超過95%,在清晨、傍晚乃至陰天,同樣能保持高效發電,真正實現多場景適應。
打破束縛
讓效率與成本兼得
光伏產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效率、可靠性、成本與規?;谋绕?。一道新能 DBC 技術打破傳統路線束縛,在效率、美觀與適應性上實現兼顧;通過 0BB、銀漿節省等工藝,讓高端技術具備量產可行性,真正做到高效率 + 低成本。
27.77%,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創新與前瞻的注腳。站在 TOPCon 與 BC 的交匯點,一道新能用 DBC 技術開辟新路徑:既能實現實驗室級效率突破,又能快速走向產業化。 DBC 3.0 Plus 的量產推進將推動光伏發電走向更高效、更可靠、更普及。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